杏彩体育官网中国建研院、董事长王俊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的思考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6-24 13:10:15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已由快速开发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发展阶段,以既有建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截至2018年底,我国既有建筑总量为601亿平方米,其中既有公共建筑总面积已达124亿平方米。针对既有公共建筑总量大、分布广、类型多样的特点,科学制定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改造路线,对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既有建筑改造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的既有建筑抗震加固起步,经历了90年代的抗震节能改造和2006年以后的绿色化改造等几个阶段,在政策体系、改造方式以及工程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既有建筑改造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并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势必对建筑行业这一传统领域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已发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紧扣民生热点,也为城市建设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推进城市绿色发展、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工作;2016年颁发《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此后,国家各部委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行动计划(2016~2018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等。既有建筑改造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工作推进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持续完善。

  2010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承担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设计及绿色化咨询服务工作2.既有建筑改造方式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转变在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工作方面,总体上呈现由早期的单一化、专项化改造逐步向集成化、绿色化、综合化的改造方向转变。我国最早规模性的改造工作开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针对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后重点实施的抗震加固专项改造。上世纪90年代建筑节能工作深入推进,既有建筑改造总体进入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并行的阶段。2006年后针对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受到普遍关注,集成改造、综合改造已成为既有建筑改造的基本形态。在改造模式上,也呈现出由单一财政投入逐步向多元化投资建设模式的方向转变。早期的抗震改造、节能改造阶段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工作推动,随着既有建筑改造市场化机制逐渐成熟,政府、企业、个人多主体参与到既有建筑改造实施中,BOT、EMC等改造模式也在多个项目得到应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016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承担世界机器会会址改造项目全过程设计总包工作3.既有建筑改造取得显著成效长期以来,我国既有建筑改造与城市建设并行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汶川地震后,中央投入280亿元,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7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了抗震加固改造。按照以示范城市为试点进行先行先试的方案,杏彩体育平台登录官网2011年确定了天津、重庆、深圳等首批节能改造示范城市,分别完成400万平方米的改造目标。随后,公共建筑的改造范围扩大,将既有建筑改造与旧城区综合改造、市容市貌、抗震加固等城市改造相结合。“十二五”期间,确定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11个,实施节能改造面积4864万平方米;完成各类建筑、工程设施和构筑物、设备的抗震加固改造约3亿多平方米,其中,北京、天津、江苏、安徽、云南和新疆6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完成了1.3亿平方米各类建筑的加固改造任务。“十三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前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城镇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的目标。同时开展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开展节约型学校(医院)建设,完成中小学、社区医院节能及绿色化改造试点50万平方米。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既有建筑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在以往加固改造、节能改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筑的室内环境性能及用户舒适度,提出绿色化改造发展目标。改造实践也逐步向集建筑安全提升、建筑能效提升、建筑环境舒适度提升于一体的综合改造模式发展。但是,由于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改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改造工作的推动还需要全局统筹,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改造路线。

  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路线设计,以综合目标实现为导向,从“时间维、地域维、类型维”三个维度构建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路线所示。通过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逐步从试点带动拓展到大规模的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改造。图1 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路线.实施路线

  时间维度上,以试点阶段和推广阶段划分改造实施的关键工作。在试点阶段,重点从政策体系、标准规范、技术手段和市场模式等方面逐步探索和丰富,为后期大范围推进提供更完备更坚实的技术政策支撑;推广阶段将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应用,其时间维度路线所示。

  图2 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改造时间维度路线图地域维度上,统筹考虑全国各省市城镇化率、经济水平、国家政策导向,总体划分为三类综合改造推进区域: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鼓励推进地区,如对于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都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市,可作为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改造的重点推进区域,同时根据地区影响力和改造工作基础,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改造目标和实施路线所示。

  图3 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改造地域维度路线示意图类型维度上,基于不同类型建筑改造驱动力不同的现实基础,以不同类型公共建筑在社会责任、市场价值以及品质提升等方面的提升需求为导向,确定各类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路线。以政府办公类建筑为例,应作为推进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改造的排头兵,重点推进含安全在内的综合性能提升改造,商业类建筑则以节能和环境两项综合改造为主,着重探索市场化改造模式等(见图4)。

  为有效支撑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路线的实施和改造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技术、标准、市场等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包括建立既有公共建筑安全、能效、环境综合性能提升改造的集成技术体系与关键产品,构建满足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改造的标准体系,并形成与改造需求(阶段、区域、类型)相匹配的市场推广模式。1.技术产品支撑

  针对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环境性能提升、安全性能提升要求,应通过开展一系列基础理论分析、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备开发工作,形成支撑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的技术支撑体系。在能效提升方面,从围护结构和机电系统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外墙、屋面、外窗和玻璃幕墙的综合性能提升技术展开攻关,寻求合理、长效、适用的解决途径。重点形成基于更高性能目标的保温、隔热、隔声、防水、密封、耐久等综合改造关键技术,解决其综合性能低下等实际问题。全面剖析既有公共建筑用能特点及用能差异性,重点从系统的整体优化着手,突破既有公共建筑机电系统高效供能关键技术,实现系统效益最优。在环境提升方面,应对各项环境指标展开综合、关联性的研究工作,进而提出基于更高环境要求的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物理环境综合改善关键技术,实现物理环境改善的综合性突破,形成具有高度适应和广泛应用价值的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措施。

  2.标准体系指引在既有建筑改造相关标准建设过程中,目前已有“建筑维护加固与房地产”标准体系,但既有建筑改造主题不够突出,相关标准呈现碎片化状态。既有公共建筑标准体系建立应以综合性能提升为总目标,结合国家标准工作改革精神,构建集强制性与推荐性相结合、工程与产品相支撑,结构优、层次清、分类明的既有公共建筑改造标准体系,为国家标准主管部门、标准编制部门及产业链上下游设备厂家等提供未来标准编制及行业发展方向。在具体标准体系设计中,重点考虑行业发展方向、民生关注点及提升需求,梳理现有和在编标准,设置标准项目建议,并为未来标准工作开展提出调整和编制建议。3.市场机制支撑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市场化推广机制已较为成熟,而涵盖结构安全和环境性能提升的综合改造工作存在资金投入大、改造难度大等问题,限制了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工作的有效推进。应在已有节能改造及其他工程建设模式等成熟模式的基础上,融合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新型市场化工具并进行优化组合,基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既有公共建筑改造驱动力影响分析,构建与改造需求相匹配的市场推广机制。我国城市建设已转向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是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既有公共建筑的安全、能效、环境综合性能是新时代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国家“六稳”“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End

服务热线
159286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