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官网提起苏联的城市和建筑印象,人们往往会想到赫鲁晓夫式公寓楼,以及在公共建筑领域著名的斯大林式建筑。这些风格深刻地影响了上个世纪的各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城市建设,更是在中国留下造就了特色鲜明,有别于西方的典型的中式城市建设风格,并继承发展至今。本文就以莫斯科国立大学为代表的位于莫斯科,建设于上世纪1947-1953年的七座经典大楼“七姐妹”楼来一窥苏联公共建筑的典型特征:它们绝不是陈旧、沉重和僵化的代表,相反,充满着极具时代特色、创造力和张力的别具一格的美与崇高。
开篇首先或许需要讲解一下什么是“斯大林式建筑”,并为其“正名”。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后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人们对于斯大林及与其相关的经常听见的“斯大林式建筑”颇为耳熟,却又缺乏了解,并同一种与苏联陈旧、僵化、狭促的偏见联系在一起。
“斯大林式风格建筑”主要兴建于大约1933年到1955年之间,由苏联建筑学会所发展推广,这一风格与当时所兴起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紧密相关联(这一领域内容可参考:科学、激进和与过去割席:未来主义与苏联的探索 一文)。这是一种非常理想主义的艺术风格,充满对无产阶级的解放的强调和蓬勃向上的意向,同时也依赖于古典美学的技巧与传统。因此,斯大林式建筑有着浓厚的新古典主义色彩,同时,亦继承着源自沙俄时代的俄罗斯巴洛克风格特征。
1947-1953年期间,莫斯科集中建设了一组类似但又不同的七栋公共大楼:乌克兰酒店(2)、Kotelnicheskaya堤防大楼(9)、Kudrinskaya广场大厦(3)、莫斯科列宁格勒酒店(7)、外交部的主体建筑(4)、莫斯科国立大学的主楼(1)、以及红门行政大楼(8)。除此之外,还有两栋计划中的大楼未被建成,其中就有著名的苏维埃宫(详情请看:畅想高度430m:从未建成的人民殿堂苏维埃宫)。这一系列七栋大楼构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城市新天际线与地标。
莫斯科国立大学(全名: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的主楼无疑为每一个对苏联感兴趣的人所熟知,它以轴对称的秩序、雄浑不失优雅的比例和崇高感而闻名。同时,她在“七姐妹”中的体量也是最大的,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了苏联对于知识和科技的推崇和尊敬。
此时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莫斯科国立大学:它是俄罗斯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大学,由语言学家MV.罗蒙诺索夫(MV Lomonosov)于1755年以德国大学为蓝本创建,其最初的教职工也主要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莫斯科国立大学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中心,在苏联时期,它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中保持着卓越的作用。而著名的主楼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扩张发展的需要,现在新校园被安置在莫斯科的麻雀山(以前的列宁山)上的新建筑物中。
大楼由建筑师列夫·鲁德涅夫(Lev Rudnev)设计并建设于1949年,于1953年完成建设,高240米,36层高,消耗了40,000吨钢材的13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在1953年竣工的时候,她会是世界上除纽约市以外全球最高的建筑,同时,她也是直到1990年为止欧洲最高的建筑,最后,她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的大学建筑。
当然,她的魅力远不止是体量和规模所带来的,而在于在建筑美学上前所未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性。正因为此,她也是著名的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标志灵感来源。
在主楼的正中间,拥有一个直径8.7米的时钟,而在大楼的最高点,58米高的尖顶之上(尖顶自身高58m),点缀有一颗12吨的五角星。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苏联的传统,正如之前的一篇文章里对此有过详细介绍:真金宝石打造的象征:克里姆林宫顶红星小史。这颗12吨的五星更重、更大,也更契合大楼建筑的体量。
因此,以主教学楼为核心最终组成了一个建筑群:由30座主要建筑和20座辅助建筑,一个天文台,一个植物园,公园,运动场组成。综合大楼占地约167公顷。其宽阔的正面面向莫斯科的中心,主楼高耸入云,星状尖顶交错排列,主教学楼建筑主要部分的中央有两个学院,一个可容纳1300人的礼堂,一个科学图书馆和一个博物馆。其南侧是带喷泉和花坛的主“庭院广场”,这一设计亦有着较典型的古典主义色彩。
时至今日,这一由杰出的苏联建筑师、艺术家、雕塑家和工人们共同打造的建筑不仅依旧屹立,更是整个俄罗斯教育的象征,彰显着理想主义和对科学教育的推崇。
如果说莫斯国立大学的主教学楼是斯大林建筑的最杰出代表,那么七姐妹楼里的其他几位虽然名气没有那么大,却也各具特色。
乌克兰大酒店是”七姐妹“中第二高的(198m),从建造之初到1975年为止,她都是世界上最高的酒店;并且由于建造于河畔,这一大型建筑在排水上也运用了新技术。不过,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风云幻变之后,如今,乌克兰大酒店现已被私人资本收购,成为莫斯科丽笙精选酒店集团的一部分,拥有505间卧室和38套公寓,并于2010年重新开业。或许在去莫斯科旅游的时候,可以考虑居住感受一下这一源于苏联遗产的经典建筑。
七姐妹中的Kotelnicheskaya堤防大楼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称呼,是因为她位于莫斯科河和Yuza河的交汇处,她原本被设计为一座精英住宅大厦,但之后被改为公用公寓,放弃了精英主义的初始想法,有说法认为,设计从莫斯科大都会酒店(Metropol)汲取了灵感。
Kudrinskaya广场大厦是七姐妹里的另一栋公寓住宅大楼,这一高档公寓是为苏联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所建造的,高度160米,楼高22层。
七姐妹里的最后一位,红门行政大楼由莫斯科地铁设计者,著名的阿列克谢·杜什金(Alexey Dushkin)设计,她为重工业部建设部和交通部的行政大楼,高133米,24层。
有关辉煌的斯大林式建筑的故事尚未结束。虽然苏联时代的莫斯科无疑是这一建筑蓬勃生长的中心,但在当时的建设热潮的感召影响下,在很多其他的国家也出现了各种类似的建筑。
比如,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位于波兰华沙,于1952-1955年建成的科学文化宫了。在建造之初,苏联方面的意见是作为一所大学建筑来使用,但华沙方面则坚持建成为科学文化宫;在建成后,它有着同莫斯科国立大学主楼类似的结构布局。
2003年,俄罗斯莫斯科,有一栋胜利大厦(Triumph Palace)被建造起来,这一建造于新世纪的公寓大楼在外观上有着同斯大林式建筑非常类似的特征,然而,更多了一些现代的色彩,因此,有时候它也被称作”第八个姐妹“。这是一座高57层的建筑,约有1000套豪华公寓,高264m。
最后,当然有必要提一下我国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大楼:虽然它可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斯大林式建筑,但无疑也在上世纪的那个年代受到了来自社会主义伙伴的建筑风格影响而建造出这一建筑,并至今依旧作为大多数人眼里的哈工大地标而存在。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建筑风行的今天,回顾当年充分融合协调了美感、庄严与实用性的“斯大林式建筑”,无疑更加具有启发性,并请多一些思考,即不要忘了如何为人民大众和科学而服务与建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