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学者杨大禹:借民族建筑课程传中华文化智慧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8-08 12:10:19

  编者按:自2006年起,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大禹教授,针对该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开设了《民族建筑》课程。该课程以云南地区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为核心内容,深入剖析了不同空间形式的构成原理及其所蕴含的建筑文化精髓。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该课程现已成功升级为涵盖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环境艺术学等多个一级学科研究领域的校级公开课。此举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采取建筑文化多样性基因编辑的方法,将这些元素融入“民族建筑”课程的思政实践探索与教改研究之中,为同类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教改项目,本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借助民族建筑不同空间形态、室内外建构技艺展现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特点,基于OBE教育理念,兼顾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教育,培养学生在系统全面地了解民族建筑物质空间构成与风貌特征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民族建筑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场所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潜藏的多重历史文化价值。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民族建筑的优秀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让地方民族的建构经验、思想智慧和创新精神得以保护传承,弘扬光大。

  就云南的实际情况而言,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居住着汉、彝、白、傣、壮、苗、瑶、回、藏、佤、怒、水、满、哈尼、拉祜、景颇、布朗、布依、纳西、普米、阿昌、基诺、德昂、独龙、蒙古等26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由于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不仅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复杂多变,民族构成众多,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鲜明且丰富多样。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过程中,云南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周边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影响,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建筑形态丰富、经济层次多样、文化内涵多元并存的交织融合体。

  从量大面广的传统民居来看,由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民族构成的复杂性,仅云南26个民族的传统民居,按照相关研究资料统计,就有干栏式、井干式、土掌房及合院式四大类48种不同的建筑形式。而从民居建筑所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村落更是枚不胜举。从2012年至今先后共申报的6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云南就占了777个,位居全国第一,同时云南还有国家级省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80余个(图1)。而非传统民居的各类型民族建筑,遗存数量最多最常见的,是反映和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与心理需求的各类型宗教性和纪念性公共建筑,包括不同形式与类型的楼阁亭塔、府驿馆桥、园林别苑等古建(图2),以及展现其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建构技艺、室内外装饰技艺和景观环境(图3)。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形式及其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本课程建设中,结合几位教师各自关注研究的特长,我们将课程内容按类型化与模块化设置,讲述重点以云南民族为主,但不局限于云南本土、不局限于少数民族,还包括其他省份和各地的汉族传统建筑;以传统民居建筑为主,但不局限于传统民居建筑,同时还包含各民族传统聚落、历史文化城镇、宗祠寺庙、楼阁桥塔、景观园林、土司府署等不同类型的民族建筑;以单体建筑为主,但不局限于单体建筑自身,同时也包括建筑群体、村落建构、城镇街巷、环境物理、建构技艺和室内外建筑装饰技艺等。并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以下关键问题:

  一是借助不同民族建筑的产生背景、发展演变历史、建构技艺特点及其建筑文化内涵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对民族建筑空间形态及其文化多样性的理论认识,力求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单一化”现象。在科学评判不同民族建筑蕴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注重对民族建筑技艺精华的借鉴及现代转化应用。

  二是透过各种民族建筑空间形态、传统村落格局肌理、邻里关系及其营造过程,深入理解各民族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所积淀的创造智慧,创设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友好相处的空间环境、思想情怀和建构经验,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持续发展理念,重视对民族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三是以民族建筑的物质空间传延其精神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情感认同。因各种类型的民族建筑既是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杏彩体育,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潜在的遗产价值,借助课堂讲好民族建筑故事,包括与民族建筑密切相关的建构技艺、工匠精神和振奋人心的人物事迹,融合史实,以物传心、以物传神。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传统民居、传统聚落,还是寺观庙宇、楼阁亭塔,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建筑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各地方各民族在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等客观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包含着丰富的建构经验与智慧,而且都反映了在一定的地域空间环境、一定的民族社会和一定的历史时期所承载的建筑文化底蕴,具有多重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正如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地区辽阔。……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原则,仅有缓和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到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态,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为一村之僻,其大小建制,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至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使之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冯骥才先生也曾说:“中华民族最久远绵长的根不在城市中,而是深深扎根在古村里。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和总合是古村落”。中华民族最深的根在这里面,中华文化的灿烂性、多样性和地域性体现在里面,文化的创造性也在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里。

  显然,遗存至今的一个个古老的历史文化村镇聚落、一座座体现不同信仰习俗的寺观祠庙,一幢幢形态各异的楼阁桥塔,它们静静地躺在各个民族的城乡聚落中,任凭历史浪潮的起伏博击,依然安宁肃然,伴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进步,传承着中华民族营建智慧。每当人们置身于这些民族建筑的屋檐下,或是穿梭行走于古镇街巷、深宅大院时,恍如回归到了某个历史场景。面对其既开放又封闭,既高雅也世俗的空间表现,在充分感受民族建筑及其建筑文化的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时,更需要人们穿越一道道门,跨过一重重坊,走进一个又一个的厅堂院落,才能真正品鉴与探寻到历史的真谛和民族建筑文化的底蕴。

  为了实现上述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团队教师在梳理挖掘专业知识蕴涵的思政教育资源基础上,努力将思政价值、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三者融一体进行探索实践。一是重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突出以“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创新。即将相关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模块内容中,选择与民族建筑类型及专业知识相关联的思政映射点,共同制定有效的融入路径和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达到“以点带面”、“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表1)。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覆盖线上线下与课堂内外的教学全过程,联合辅导员,摸清学生对民族建筑课程思政元素的兴奋点、困惑点,结合学生思想和需求开展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培植新时代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三是搭建实践平台,强调思政教育在专业实践教育中的有机融入。延展教学空间范围,走出课堂,走进典型的民族建筑实体空间及场所环境,进行生动活跃的体验式、互动式的现场实景教学,达到潜移默化的感知效果。

  民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物质需要与审美追求,并在其后的发展演变进程中,不断地显示出各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物载体,本身就是各地方各民族文明发展的标志。面对新的时代发展要求,需要重新再认识民族建筑所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与文化多样性特征,进一步发掘潜藏其中的营建技艺、理论精华和创造智慧,有效地保护传承好民族建筑饱含的多重历史文化价值。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在题《中国古建筑艺术》一书的序言中说:“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高度的历史、杏彩体育平台登录官网艺术与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已有不少列入了世界人类共同文化财产的项目,如何更好的保护它、研究它、宣传它、弘扬它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之责”(图4)。

  习总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优秀的民族建筑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力的表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灵魂的主要依据,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民族力量源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是故,我们要借助所开设的“民族建筑”这门课程,以学生为本,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彰显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文化资源,通过课内外教学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不断增强对中国民族建筑和中华文化智慧的认同感和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勇于探索创新,自觉做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图5)。

  本论文为云南省2022年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建筑学专业“民族建筑”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研究生课程项目)建设探索内容。

  参考文献[1] OBE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又称为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这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杏彩体育平台登录官网它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新工科下人才培养“OBE”模式.引自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引用日期2021-07-28][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11[4]白文明.中国古建筑艺术(第一册)[M].济南: 黄河出版社, 1999:序言(本文作者:杨大禹,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城乡规划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云南历史城镇与民族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研究。主持国家基金项目4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云南省博士生导师团队建设和省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改项目)

服务热线
159286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