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最早设置气候中性目标并建立成熟的配套政策体系的经济体之一。自年成立以来,欧盟已实质性进入了迈向碳中和的转型阶段,在气候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下,各重点排放领域的转型变化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具备参考价值。在对欧盟绿色转型的政策体系和特点做过综合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透过数据变化,分析欧盟各主要排放领域在其碳中和进程中发展情况和借鉴意义。
整体层面,欧盟不断设置并更新阶段性减排目标,且目标都得到顺利实现,2022年欧盟总排放量为31.4亿吨,较1990年46.5亿吨下降了32.5%。从排放结构看能源供应、交通运输、工业、建筑是欧盟四大主要排放领域,2022年排放占比分别为27%、24%、20%和12%。
分领域看,能源转型是欧盟碳中和进程的优先事项。2022年欧盟能源供应领域排放为9.26亿吨CO2e,较1990年16.11亿吨降低近7亿吨,贡献了46%的减排量,是最主要的减排贡献领域。欧盟能源转型的发力点:一是欧盟终端能耗总量相对稳定,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升。2022年欧盟终端能耗总量为9.4亿吨油当量,与1990年9.52亿吨油当量相近。2023年欧盟GDP总量为17.1万亿欧元,为1995年6.3万亿欧元的1.7倍。二是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煤炭在欧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占比已由1990年的约25%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实现了对煤炭的替代,占比分别上升约13和4个百分点,至17.88%和21.08%。三是大力推动电力清洁化。2023年欧盟发电量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高达45%,成为最主要的电力来源,其次是核能和天然气。2022年欧盟电力碳排放强度仅为258gCO2/kWh,与此同时,电力、天然气的价格并未出现大幅上涨。稳定的能源价格和逐步降低的电力碳排放因子成为欧盟推行各种“绿色贸易”政策的基础。
欧盟在交通领域碳排放并未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交通领域碳排放量为8.03亿吨,较1990年6.72亿吨,增长1.31亿吨。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化石能源占主导地位,消费占比始终保持在90%以上。运输结构方面,道路运输是欧盟交通领域最大的能耗部门,2022年能耗总量为2.6亿吨标准油,占比93.8%。从到交通运输工具看,各类型燃油车保有量占比超过90%,纯电动力占比均未超过2%。交通领域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使欧盟更为密集的出台了促进交通领域低碳转型的政策,包括设定燃油车型禁售时间节点、将交通运输纳入碳市场、设置可再生能源使用和碳减排目标等,鼓励交通工具电气化转型和可持续燃料发展。迟滞的转型速度和转型目标下对新能源汽车的巨大潜在市场需求,使得欧盟具备传统优势的汽车产业与我国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间的竞合关系日趋复杂。
制造业能源结构的调整是欧盟推动工业领域绿色转型的主要路径。欧盟制造业2022年总排放量为7.11亿吨,较2008年9.56亿吨减少2.44亿吨,累计降幅25.6%。其中传统高耗能行业,如建材、金属冶炼、化工等碳排放量均有下降,但占比始终占在80%左右。工业用能结构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显著提升。2022年欧盟电力、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分别为33.3%、31.3%和10.6%,合计超75%。石油和固体化石燃料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减少。欧盟工业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保持了相对稳定,被广泛担心的“绿色溢价”风险并未对欧盟制造业形成冲击,相反,欧盟制造业的绿色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欧盟建筑业能耗总量需求较为稳定,但碳排放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990-2022期间,欧盟建筑能耗总量数据多集中于3.5至4亿吨标准油区间波动。2021年欧盟建筑领域碳排放为9.25亿吨,较2015年降低4.17亿吨,累计降幅31.1%。主要得益于:一是建筑能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煤炭、燃油高碳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建筑能耗领域占比的此消彼长。二是电力碳排放显著降低。尽管电力消费量保持增长,但欧盟不断降低的电力碳排放因子,使电力碳排放下降显著。三是建筑新增面积较少,因此并未带来显著的能源需求增量杏彩体育。从趋势上看,欧盟还将进一步压缩高碳化石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占比,逐步实现建筑能耗的清洁化。
能源电力领域,绿色电力消费是企业和个人最为普惠的转型方式,也是产业端构建绿色竞争力的基础之一。生产端,欧盟致力于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和过渡性的天然气、核能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降低电力碳排放因子。消费端,欧盟在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都将绿色电力消费作为主要的转型手段之一。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现状,我国难以大规模部署天然气发电项目,因而在继续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同时,建议:一是加速推进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一方面CCUS技术将成为全球低碳转型的“压舱石”,优先布局CCUS技术有利于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另一方面CCUS项目能降低传统火电项目“资产搁浅”的风险。目前CCUS项目成本较高,建议通过碳市场、税收抵免、发电小时数补偿等完善CCUS项目成本补偿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绿电的消费和认证机制。我国风电、光伏的产业优势有效地降低了绿电使用成本,叠加完善的绿电消费和认证机制不仅将提升本土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同时将吸引外资在我国的产业布局。
交通领域,欧盟交通领域转型的需求与我国供给相匹配。尽管欧盟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生物柴油领域与我国贸易摩擦加剧,但欧盟在交通领域转型进程的迟滞和政策的加码将催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建议一是鼓励产业出海,但需防范“技术掠夺”。借鉴欧盟、日本汽车出海的经验,通过政策保障、投资便利、构建产业联盟、售后共享、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为新能源汽车出海提供服务。二是参考欧盟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我国营运车辆、航运和航空等交通难减排领域转型规划和制度设计。可尝试在商用车领域引入积分制度、设置燃油碳排放附加费、设置航空和航运领域可持续燃料消费目标等措施引导交通营运主体加速交通运输工具清洁化替代。
工业领域,由于天然气具备优异的燃烧性能,为工业领域目前难以电替煤的工艺和装置设备提供了过渡性的解决方案。欧盟工业领域能源结构的调整是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过程,其中天然气发挥着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因此,建议我国在有序推进电气化率提升的过程中,应加大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为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和价格稳定,应丰富天然气进口来源,依托庞大的国内需求和单一大市场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天然气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争取天然气定价权。与此同时,加强天然气储、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物理安全、信息安全防护。
建筑领域,建筑能源消费具有用能分散、用能场景丰富,但能源品种相对较少的特点。因此推动电能替代成为我国和欧盟建筑领域共同采取的主要措施。建议我国在构建绿色消费体系、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过程中,将电气化设备替代化石能源利用设备作为支持重点之一。
今年是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的第4年,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标志着需要向新的发展范式转变。欧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最早设置气候中性目标并建立成熟配套政策体系的经济体之一。欧盟自1993年成立以来已实质性进入了迈向碳中和的转型阶段,在欧盟气候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下,各重点排放领域的转型变化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具备参考价值。我们在2023已对欧盟绿色转型的政策体系和特点进行专题分析[1],本文将着重透过数据变化,分析欧盟各主要排放领域在其碳中和进程发展情况和借鉴意义。
不断设置并更新阶段性减排目标。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最早可追述至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6月,欧共体成员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200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随后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欧盟首次设立量化减排目标,承诺2008-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相较1990年减少8%。到2007年,欧盟发布“2020年年气候和能源一揽子计划”,更新中期减排目标,提出“20-20-20目标”,即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20%,将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至20%,将能源效率提高20%。”2011年,欧盟发布《2050年迈向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路线图》,明确减排长期目标,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减少80%~95%[2]。2019年欧盟委员会完成换届,同年发布《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开启绿色新政,明确到203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减少至少55%,2050年在欧盟实现净零排放。
减排目标的设置有效地促进了欧盟温室气体减排。从碳排放数据看,欧盟自1993年成立起已实质性度过了碳达峰阶段杏彩体育,二氧化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欧盟碳排放总量31.4亿吨CO2当量,较1990年46.5亿吨CO2当量减少了15.1亿吨,降幅32.5%。其中2012年排放量为36.5亿吨CO2当量,较1990年下降21%,2020年欧盟总排放量为30.5亿吨CO2当量,较1990年下降34%,均完成阶段性减排目标。
从排放结构看,能源是欧盟最大的排放部门,交通和工业领域分类二、三,其次是居民建筑和商业部门、农业、国际航运、国际航空、废弃物排放和其他物质的燃烧,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LULUCF)减排2.36亿吨。2022年欧盟能源供应领域碳排放为9.26亿吨,占比27.41%,交通领域碳排放8.03亿吨,占比23.77%,工业领域碳排放6.84亿吨,占比20.26%。
能源供应领域减排是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的主要来源。对比1990年,2022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结构中,能源供应造成的排放占比显著降低,工业领域排放占比显著提升。从排放量来看,欧盟能源供应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由1990年的16.11亿吨CO2e降至2022年的9.26亿吨CO2e,降低近7亿吨,贡献了46%减排量。而工业领域排放总量略有上升,由1990年的6.72亿吨CO2e升至2022年的6.84亿吨CO2e。
欧盟减碳进程中终端能耗总量在小范围内波动,未出现大幅下降。从能源消费总量看,1990-2022年间,欧盟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始终保持在9-10亿吨标准油当量[3](1吨标准油约合1.43吨标准煤)之间,整体变化幅度不大。峰值出现在2006年的10.46亿吨油当量,最低值为2020年的9.06亿吨油当量。2022年欧盟终端能耗总量为9.4亿吨油当量,较1990年9.52亿吨油当量仅下降0.12亿吨,降幅1.26%。
欧盟碳中和过程是能源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欧盟在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实现了GDP的跃升。2023年欧盟GDP总量为17.1万亿欧元,是1995年6.3万亿欧元的近1.7倍。
欧盟碳中和进程是一个低碳能源对高碳能源替代的过程。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石油和石油制品是欧盟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在2006年消费达到27097.55PJ[4](约合9.25亿吨标准煤)的顶峰后呈现消费下降趋势,到2022年降至21531.82PJ,降幅约为20.5%。天然气由1990年第三大能源品种上升为第二大能源品种,但在2010年达到15191.48PJ的消费顶峰后呈现出波动式下降趋势,到2022年降至12323.46PJ,降幅约为18.9%。固体化石能源(主要为煤炭)由1990年的第二大能源品种降至2022的第四大能源品种,略高于核能。2022年欧盟固体化石能源消费量为6784.44PJ,较1990年峰值16032.21PJ下降57.7%。可再生能源是欧盟消费增长最多和最快的能源品种,成为欧盟三大能源来源。2022年欧盟共消费10559.95PJ可再生能源是1990年2974.64PJ的3.5倍。核能作为欧盟第五大能量来源,在2004年消费达到10046.75PJ的峰值后逐步下降至2022年6509.7PJ,降幅达到35.2%。固体化石能源和石油消费量的下降,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消费上升促进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的降低。
欧盟碳中和进程中交通领域碳排放未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碳排放量角度看,欧盟交通领域排放从1990年6.72亿吨逐渐增长至2007的8.64亿吨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直至2013年,后续又开始增长,直至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降至阶段性低点7.2亿吨。近年来又有所反弹增至2022年的8.03亿吨,呈现出继续增至势头。从能耗量总量来看,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量变化走势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体现出欧盟交通领域能源结构并未发生大幅变化。
化石能源始终保持交通领域能源消费绝对主导地位。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汽柴油等化石能源在交通能源领域多年来保持90%以上的高占比。2022年化石燃料[5]占交通领域总能耗占比为91.4%,较2011年93%仅下降1.6个百分点。
道路运输是欧盟交通领域最大的能耗部门,远高于其他运输方式。道路交通运输能耗量占比在90%以上,导致欧盟交通领域能耗与道路交通能耗走势趋同。从消费量来看,2022年欧盟道路交通能耗总量为2.6亿吨标准油,占比93.8%,较1990年2亿吨标准油增长30%。其次是域内航空、铁路和域内水运,消耗量分别为595.43万吨标准油、511.87万吨标准油和410.63万吨标准油。
传统燃油车辆高占比。2022年欧盟乘用车保有量达到创纪录的2.52亿辆,其中汽油和柴油车保有量分别占比50.6%和40.8%,合计91.4%,而纯电占比仅为1.2%;小货车、卡车和大巴车保有量分别为3019万辆、645万辆和72万辆,其中汽柴油动力合计占比分别为96.6%、96.7%和91%,纯电占比分别为0.8%、0.1%、1.9%。
欧盟制造业温室气体排放缓慢下降。根据欧盟经济活动分类代码(NACE Rev.2)统计核算,欧盟制造业[6]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呈下降趋势,2022排放总量为7.11亿吨,较2008年9.56亿吨减少2.44亿吨,15年间共减排25.6%。从排放总量结构看非金属矿产品制造(如:建材)、基础金属冶炼[7]、焦煤和石油炼化和化工是欧盟制造业最主要的排放来源,近年来合计排放占制造业总排放量比例始终在80%左右。从降幅看,四大主要排放行业中非金属矿产品制造行业2022年排放较2008年降幅最大,达到32%,其次是基础金属冶炼化工、化工、焦煤和石化,降幅分别为29.6%、21.7%、17%。
天然气和电力是工业领域主要能源品种。1990年欧盟工业领域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占比分别为28.06%和24.74%,合计占比52.8%。2022年欧盟电力和天然气占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3.28%和31.25%,合计约占总能耗的64%,合计占比提升11.2个百分点。石油和固体化石燃料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减少。1990年欧盟石油和固体化石能源在工业领域能耗占比分别为17.61%和18.63%,到2022年分别降至10.82%和6.29%。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上升,由1990年的4.2%升至2022年的10.64%。
欧盟碳中和进程中绿色溢价并未制约制造业发展。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方面,欧盟2000至2023年若除去俄乌冲突期间整体数据处于小幅波动范围,整体保持在±1%区间波动。制造业增加值方面,欧盟1995年至2023年期间,制造业增加值保持了平稳增长,由1995年的1.13万亿欧元增至2023年的2.53万亿欧元,在近30年内增长超1倍。从制造业企业数量和雇员数量方面,整体呈现扩大趋势。2022年欧盟制造业企业数量213万家,雇员达2979万人,较2011年201万家和2790万人均有所增长。
欧盟建筑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主要由电力消费排放降低贡献。从整体上看,2021年欧盟建筑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为9.25亿吨,较2005年13.42亿吨降低4.17亿吨,16年间累计降幅达到31.1%。从结构上看,2021年建筑电力碳排放量为4.7亿吨,较2005年7.61亿吨减少2.91亿吨,累计降幅38.2%。2021年建筑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为4.55亿吨,较2005年5.81亿吨减少1.27亿吨,累计降幅为21.8%,下降幅度小于电力消费碳排放降幅。
能耗角度上,欧盟建筑能耗并未表现下降趋势。从1990年至2022年的长周期看,欧盟建筑能耗总量数据多集中于3.5至4亿吨标准油区间波动,无论是商业和公共服务,还是居民住宅,能耗总量均未表现出下降趋势。2022年欧盟建筑领域总能耗量为3.64亿吨标准油,较1990年3.35亿吨标准油当量增长0.3亿吨,较2010年峰值的4.2亿吨标准油下降0.56亿吨标准油。
电力和天然气消费,以及可再生能源的高占比是建筑领域碳排放下降的主要因素。从建筑能源结构来看,对比2022年与1990年数据,欧盟建筑领域天然气、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明显提升。相反,固体化石能源和石油及石油制品等高碳化石能源在建筑领域能耗占比显著降低。
欧盟新增建筑面积保持小幅增长。2023年欧盟批准新建筑面积为3.33亿平米。自2009年以来(2010年当年欧盟境内建筑面积约为250亿平米[8]),欧盟批准新建建筑面积大多保持在3-4亿平米之间。总体上看,欧盟建筑新增面积近年来保持小幅增长。
综上,在欧盟建筑能耗总量未发生大量降低的情况下,欧盟建筑碳排放下降贡献主要来自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电力碳排放因子的下降,以及建筑能效的提升。
从排放结构上看,欧盟碳排放同样主要来自于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领域。从数据上看,在欧盟迈向碳中和进程中各自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型变化,对我国即将进入“十五五”碳达峰最后阶段,以及未来开启碳中和新的篇章有启示借鉴作用。
能源转型是欧盟碳中和进程中的首要任务和碳排放降低的最大贡献驱动,具体路径体现在:一是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欧盟能源消费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明显增长,反应出欧盟对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了大幅的提升。欧盟能效提升一是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单位能耗带来了更大的产出,单位GDP能耗显著降低;二是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升,在欧盟能效优先原则下,单位产品/服务生产所需要的能源需求降低;三是表现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增长,风能、光伏等以直接生产电的可再生能源直接按发电量计为一次能源使用[9]。较化石能源发电,大大优化了加工转化环节的能源转化效率。二是推动煤炭的减量替代。欧盟煤炭在能源结构的占比已由1990年的约25%下降了15个百分点左右,下降的部分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占比增长14个百分点)和天然气(占比增长4个百分点)进行了补充替代。三是推动电力清洁化。2023年欧盟发电量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高达45%,成为最主要的电力来源,其次是核能和天然气。在欧盟电力清洁化过程中,电力价格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电力碳排放因子显著下降,对于终端用户而言,电力消费产生间接排放也随之降低。欧盟因而具备推行各种“绿色贸易”政策的基础。
交通运输领域作为欧盟第二大碳排放来源在其碳中和进程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意味着交通领域的转型将成为欧盟下一阶段的重点领域。为此,欧盟在2023年最新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I)中强化了对交通领域减排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目标要求、发布《航运绿色燃料协议》(Sustainable maritime fuels)《航空可持续燃料法规》(RefuelEU aviation)等政策措施促进航运和航空对可持续燃料的应用,并将航运业纳入到欧盟碳市场中、计划针对道路交通和建筑排放设置额外碳市场。欧盟交通领域一系列低碳政策旨在鼓励交通领域积极采取电气化和可持续燃料应用的转型措施。
道路交通是欧盟交通领域最大的排放来源,传统燃油车在欧盟汽车保有量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占比。为促进交通领域低碳转型,道路交通电气化是欧盟首选。早在2021年,欧盟宣布到2035年开始禁售燃油车,到2023年欧盟理事会批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正式生效,但允许销售使用合成燃料的汽车。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配套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可持续燃料产业将成为未来欧盟汽车行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基于此,欧盟具备传统优势的汽车产业与我国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间的竞合关系将日趋复杂。
15年间,欧盟制造业碳排放量降低了约1/4,其中传统高耗能行业,如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始终保持着碳排放的高占比。在排放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制造业能源结构的调整成为欧盟工业领域绿色转型的主要路径。2022年,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合计占欧盟工业领域能耗的75%,而高碳的煤炭和石油占比已降至17%左右,其中电力和可再生能源占比的增幅最大,有效地促进了欧盟工业领域碳排放的降低。在欧盟工业领域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PPI指数保持了相对稳定,制造业增加值稳步提升、制造业企业梳理和从人员数量均有所提升。在碳中和进程中,被广泛担心的“绿色溢价”风险并未对欧盟制造业形成冲击,相反,欧盟制造业的绿色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欧盟建筑业能耗总量需求较为稳定,但碳排放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一是建筑能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煤炭、燃油高碳化石能源在建筑能耗领域占比显著下降,对应的,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占比显著提升。二是电力碳排放显著降低。尽管电力消费量在建筑领域消费增长,但欧盟不断降低的电力碳排放因子,使电力碳排放下降显著。三是建筑新增面积较少,因此并未带来显著的能源需求增量。从趋势上看,欧盟还将进一步压缩高碳化石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占比,逐步实现建筑能耗的清洁化,尤其是供热领域燃气、燃油、燃煤设备的电气化替代。
能源电力领域,绿色电力消费是企业和个人最为普惠的转型方式,也是欧盟产业端构建绿色竞争力的基础之一。生产端,欧盟致力于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和过渡性的天然气、并保持核能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降低电力碳排放因子。消费端,欧盟在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都将绿色电力消费作为主要的转型手段之一,通过电力消费替代,降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10],煤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六成。截至2024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1%[11],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不断提升。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现状,我国难以大规模部署天然气发电项目,因而在继续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同时,一是加速推进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一方面CCUS技术是全球迈向碳中和的托底保障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CCUS减排需求到2060年预计将达到23.5亿吨/年[12],优先布局CCUS技术有利于抢占产业的先机。另一方面,CCUS项目能降低传统火电项目“资产搁浅”的风险。目前CCUS项目成本较高,建议通过碳市场、税收抵免、发电小时数补偿等完善CCUS项目成本补偿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绿电的消费和认证机制。我国风电、光伏的产业优势有效地降低了绿电使用成本,叠加完善的绿电消费和认证机制不仅将提升本土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同时将吸引外资在我国的产业布局。
交通领域,欧盟交通领域转型的需求与我国供给相匹配,将为我国产业贡献大量的市场需求。尽管欧盟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生物柴油领域与我国贸易摩擦加剧,但欧盟在交通领域转型进程的迟滞和政策的加码将催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建议:一是鼓励产业出海,但需防范“技术掠夺”。应借鉴欧盟、日本汽车出海的经验,通过政策保障、投资便利、杏彩登录构建产业联盟、售后共享、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优势产业的出海提供服务,同时加强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借鉴欧盟经验,加强对我国营运车辆、航运和航空等交通难减排领域转型规划和制度设计。与欧盟类似,我国营运车辆、航运和航空领域同样面临转型难题,领域暂时缺乏兼顾经济和技术可行的市场化转型路径,因而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引导。可尝试在商用车领域引入积分制度、设置燃油碳排放附加费、设置航空和航运领域可持续燃料消费目标等措施引导交通营运主体加速交通运输工具清洁化替代。
工业领域,推动用能结构转型同样是我国的工业领域绿色转型的核心路径之一。欧盟工业领域能源结构的调整是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过程,其中天然气应用占比始终保持在30%左右,发挥着重要的支撑性作用。由于天然气具备优异的燃烧性能,为工业领域目前难以电替煤的工艺和装置设备提供了过渡性的解决方案。与中国类似,欧盟境内缺乏足够的天然气来源,严重依赖进口,2023年欧盟天然气进口依赖度达到90%[13]。价格方面,剔除通胀因素,在高度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欧盟天然气价格保持了稳定。建议我国工业领域在有序推进电气化率提升的过程中,加大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为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和价格稳定,应丰富天然气进口来源,依托庞大的国内需求和单一大市场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天然气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争取获取天然气定价权。与此同时,加强天然气储、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物理安全、信息安全防护。
建筑领域,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丰富,建筑领域能耗预计仍将持续增长。建筑领域能源消费具有用能分散、用能场景丰富,但能源品种相对较少的特点。除大型公共建筑外,建筑领域难以像工业企业一样大范围推动用户开展节能改造,但由于天然气和煤炭在建筑领域用为范围相对单一,且具备成熟的电能设备替代方案,如热泵替代燃煤锅炉、电磁炉替代燃气灶具、电热水器替代燃气热水器等,因此推动建筑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电能替代成为我国和欧盟建筑领域共同采取的主要措施。建议我国在构建绿色消费体系、促进消费品依旧换新的过程中,将电气化设备替代化石能源利用设备作为支持重点之一。
[3]注:与我国通常用标准煤进行能源统一核算不同,欧盟化石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因此多用标准油当量(简称油当量)或者焦耳为能耗统计单位。本文侧重展示能耗数据变化趋势,不涉及欧盟与第三国数据进行对比,因而沿用了欧盟原始数据统计单位,未进行换算。
[5]注:此处化石燃料包括汽柴油、航空煤油、燃料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不包括掺混汽柴油中化石能源部分。
[6]注:受统计口径影响,eurostat统计制造业总排放量与EEA统计工业领域总排放量存在差异
转载请联系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