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官网注册中国古建彩绘图案墙绘山水画墙绘素材【常德画墙】再现《巴山蜀水》(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4-11 20:36:24

  壁画《巴山蜀水》创作完成于1979年。作品的前身来源于袁运甫先生1973年为当时新建的北京饭店东楼大堂创作的壁画稿《长江万里图》。

  1972年底,袁运甫先生从河北李村干校奉调入京,在北京建筑设计院负责北京饭店大堂壁画设计工作。当时袁运甫先生得知能有机会重拾画笔,并可以在公共环境中创作壁画时,激动之情难于言表。那时正值“”后期,艺术创作的标准仍是文艺为服务,形式上要求“红、光、亮”。但袁先生有自己的艺术原则,他内心里不愿为此而妥协。当他面对北京饭店新楼的建筑图时,一幅横贯大堂半空长60米,高3米的——波澜壮阔的长江画卷在他的脑海中隐现。他放弃了在审查中容易通过的学大庆、学大寨等时髦题材,坚定地选择了画一幅风景画“长江”。

  袁先生的《长江万里图》稿经过层层审查,获得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最终审定。会后还决定由他组织一个壁画放大绘制组,沿长江进行一次写生活动,为这幅壁画稿深化创作收集素材。袁运甫先生提名了还在李村曾并肩劳动的同事祝大年先生、吴冠中先生,和已在北京饭店画画的黄永玉先生,开始了他们意气风发的长江写生。对于那个年代尚在劳动改造中的艺术家们而言,能被允许画画,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历时百余日,他们的足迹留在了上海、南通、苏州、无锡、南京、黄山、庐山、武汉、宜昌、三峡、奉节、重庆等地,成就了美术界的一段佳话。虽然当时物质条件极为简陋,然而这三个多月的写生之旅,对于这四位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中都举足轻重的大师们而言,已然成就了各自生命中极其畅快灿烂的篇章!

  长江写生归来,第一个遇到麻烦的是黄永玉先生。他画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被解读为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而受到严厉批判。运动是残酷的,形势急转直下。《长江万里图》最终因为是一张风景画,没有表现战斗的主旋律为由,创作终止。这让袁运甫先生备尝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艰辛。

  六年之后,《长江万里图》终于等到了重见天日的时机。1979年是中国现代历史中非常关键的改革元年。袁先生将《长江万里图》中的四川部分独立成篇,取名《巴山蜀水》,绘制于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中。《巴山蜀水》描绘了长江水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景观。在山峦叠嶂,烟波浩渺的崇山峻岭中,长江冲破了重重险阻,在峡谷中,暗礁间激流勇进,磅礴前行。袁运甫先生把自己对于这个历经磨难,处于转折时期的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意志,倾情宣泄在《巴山蜀水》中。壁画运用中国传统山水艺术中借物喻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畅想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切理解和解放思想的历史先声。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群的创作,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标志。《巴山蜀水》和众多艺术作品一道,印证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文艺春天的到来!

  40年弹指一挥间!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鉴于壁画《巴山蜀水》在原落成地点因环境功能改变不再对外开放,壁画已失去了艺术原有的公共性特性。故此次湖南常德画墙艺术创作活动的组织方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决定让这幅壁画在常德重焕新机。它与改革开放以降数幅历史经典壁画一齐亮相常德江畔,成为一道新的社会发展长卷。它以公共艺术的方式为社会大众引领了积极的审美精神和丰沛的历史厚度。这一思想将伴随着近些年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取得社会精神生活质量的切实提升。使人民对于社会历史进程的认知和感受更真实、更具体,更自信。

  壁画《巴山蜀水》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从一个具体的功能空间走向更广阔的公共自然空间中去,这对于壁画艺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户外壁画的材料受环境空间的制约需要做新的工艺转换,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创造性工作。最终我们选定用耐酸碱、耐温差,质地坚硬的马赛克工艺,来重新解读原作壮阔的空间关系和细腻丰富的色彩效果。马赛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古罗马和拜占庭时期,马赛克艺术已广泛运用与宗教庙堂、皇宫议政厅及华贵的公共场所。马赛克艺术的复杂性,高难度和稀缺性,一直为运用马赛克的场地设置了高门槛。

  中国壁画复兴运动的四十年,其中用于户外的壁画材料大致有石材、金属、杏彩平台官网玻璃、陶瓷等。马赛克工艺材料尽管也有涉及,但总因为它成本相对高昂,生产周期较长,一直让大多壁画家们望而却步。这一次有机会对马赛克工艺进行一些思考和实践,得益于常德市鼎城区政府的有力支持,以及“广东伟祺·贝尊镶嵌艺术”对于现代马赛克工艺的深刻理解。

  “伟祺”这个团队有理想,有实干精神,通过短短数年的努力,形成了从工艺设计到原料系统、制作规范、安装工艺等一整套马赛克工艺流程,形成了现代工业化艺术产业生产体系。在此基础上,由专家学者组成马赛克壁画《巴山蜀水》创制团队的全程参与,并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唐小禾老先生亲自承担艺术监理工作,切实保障了这一工作的有序完成。这一壁画实践,已不仅仅是一次壁画复制活动,它更是一次壁画工艺技术的再探索、再创造。

  “常德画墙”壁画创制的工作模式和成果,对于未来公共艺术产业机制的形成,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它将为我们展示一个以公共艺术和文化为引领的现代城市发展新思路,展现新常德的无穷活力和时代精神!

  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9年至195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1954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毕业后分配至人民出版社工作。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即在该院任教,直至合并至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壁画艺委会副主任。

  袁运甫先生是中国世纪之交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将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色彩学相融合,开创性的展现了中国现代色彩表达的审美魅力。

  自上世纪中期起,袁运甫潜心于水墨、彩墨画研究。他以墨为基础,彩为载体,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巧和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相结合,展现了风格独特的现代彩墨画艺术。

  袁运甫先生是中国现代壁画复兴运动的重要参与与引领者。他的公共艺术作品坐落在毛主席纪念堂、故居陈列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全国政协、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饭店、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北京太庙、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等。

  袁运甫的绘画是传统文人画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桥梁,他是在我们追赶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让传统艺术的文化精神得以再生的重要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浙江省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中间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江苏南京艺术学院、南通中心美术馆等,以及纽约、洛杉矶、西雅图、巴黎、东京、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举办展览。

  (创作组成员:袁运甫(总设计、组长)、杜大恺、刘巨德、张奉杉、姬德顺、田卫平、任唤斌、唐薇、郗海飞杏彩体育官网注册、崔延伟、姜竹青、张延刚、叶健、曲欣。尺寸:高5米,长117米,面积585余平方米)

服务热线
15928665507